目前分類:電影院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覺得喜劇片很少能拍的讓我覺得真的好笑的。大部分的喜劇片我都覺得太過矯情刻意,沒有自然流露的幽默,我實在是笑不太出來,也不覺得有趣。不過,wild hog這部片,真的是娛樂性十足,雖然啟發的層面比較薄弱,但是以放鬆心情的角度來看片,個人認為倒是一部值得推薦的好片。

(以下有小雷)
      這部片子講述的是四個有中年危機的歐吉桑,有的在事業上一團亂,有的在婚姻上被老婆賤踏尊嚴,也有的被子女視為無趣的老爸,也有,三方面都一蹋糊塗的傢伙。終於,這其中最慘的woody,振臂一呼說,咱們從美國東岸騎車越過中西部大沙漠,殺到西岸去享受陽光吧!! 就這樣,四個中年危機的男子,拋下一切,騎著重型機車,旅行去。途中發生的趣事,就是笑點所在,我就不多說了,實在是還蠻好笑的。



     不過會引起我看這部影片的最大原因,還是起因於...有一天我老媽氣沖沖的打電話給我,說「你爸說要花兩百萬買一臺BMW的重型機車,然後跟同事去環島,神經病! 哇啦哇啦哇啦@*#&@(@)!*#&....」
「恩! 很好啊~~有什麼不好? 很酷耶! 老爸的年紀買個哈雷、杜卡提還是BMW的重機,多酷啊?! 而且只是環島,又不是要橫越西伯利亞,所以還好吧?!」
「你們兩個都一樣,真是神經病! 兩百萬耶~~不如再買一台汽車了..烏拉烏拉烏拉*@!()%*!&@.....」

     好不容易掛下老媽的電話,大約20分鐘之後,老爸打來了
「剛你娘發瘋了....」
「我知道,不過,老爸我支持你啊...」
「唉.....」
     父女倆無言的結束了電話。

     這就是我老爸看上眼的BMW 1200LT,其實很炫啊,看起來超帥,而且我爹也不是買不起,其實我是很贊成的啊....



     某種程度上,我認為我是可以理解我老爹的心態的。一個農家子弟,每天要放牛耕田,憑著自己考上了師大,白手起家,好不容易攢了錢,養大我們兩個,回首來時路,似乎一輩子沒為自己活過,要退休了,才發現自己的人生似乎缺了一塊什麼,驚覺,自己的青春已經逝去,而想抓住最後的,一點青春的尾巴。

     也許physically已經過去,但是psychologically是可以自己control的。

     旅行是絕對有助於尋找自己的價值的,尤其是,freestyle的旅行。就像我曾經跟小亞的環島,只是一邊看著地圖,且戰且走,沒有一定的目的地,沒有一定要的路線,甚至,帶著一點不知道明天在哪裡的瘋狂,在這天地裡行走。



     但是,我知道,老爸是犧牲了他的瘋狂,而成就了我的。他在我這個年紀的時候,要做的事情是每天白天到中學教書,晚上再到補習班去賺錢,為了養我。這幾年我去騎機車環島或是自助旅行的時候,明顯的感受到了老爸的轉變。或許是終究父女連心,他已經瞭解,人生總要留下一些什麼,總要讓自己做一件不必問理由,也不必問為什麼的事情。

     我認為這種freestyle的旅行,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拋下物質的欲望與享受,讓自己可以更靠近無欲則剛的境界,可以比較像一個free person,當有這樣的心境的時候,就覺得這個世界上,我沒什麼好怕的,也不會為了幾張股票,或是幾千元在覺得斤斤計較甚至心情不佳,因為,窮有窮的快樂方法,富有富的,但是往往窮的開心方法更原始一點,我也比較喜歡一點。

     嘖嘖,扯遠了。

     不管怎樣,現在老爸的重機夢想暫且是被老媽無情的壓抑下來了,雖然我是舉雙手贊成的。我也跟小亞說,這輩子,在咱們進棺材之前,至少也要橫越一個什麼才行。西伯利亞是首選,美國中西部也不賴,要是可以走一次齊哥瓦醫生的路線,從秘魯騎到墨西哥那就更是酷斃了!!

     這部片子,推薦推薦喔~~就算只是把它當一部單純的娛樂片來看,也是很不賴的囉!!

Wild hogs -- movie trailer



誰推薦這篇文章

yuliavas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你有多少毅力,捍衛你認為對的價值? 你有多少勇氣,對抗可以如揉死螞蟻般毀滅你的強權?



     Sophie Scholl: The Final Days 講的是一九四三年的德國,那個錯誤年代裡,慕尼黑大學反納粹組織一群熱血學生錯誤的犧牲。這部電影改編自英格‧蕭爾(Inge Aicher-Scholl)一書「白玫瑰一九四三」,是一個真實的事件,背景只有短短幾天,從一九四三年二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始於蕭爾兄妹(Hans & Sophie Scholl)在學校裡冒著被蓋世太保抓的生命危險散發左派傳單,宣揚反希特勒思想的故事。




     整部電影可以說讓我看到心跳加速冷汗直冒,故事的進行節奏很快,Sophie的許多冷靜反應也總是讓我替他握緊了拳頭希望她可以過關。讓我敬佩的是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的勇氣,已經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視死如歸。不得不承認女主角Julia Jentsch在本片中的確是揮灑自如,就連眼神的堅定和舉手投足的暗示,都讓我感到她就是Sophie的化身。

    以歷史背景來說,一次世界大戰戰敗的德國,背負著沉重的債務和凡爾賽合約的枷鎖,歐陸各國的打壓更讓德國人的生活陷入痛苦和無自尊的挫敗之中。國社黨的出現,希特勒的崛起,多少人德國人看到一絲曙光,以為可以讓自己出一口氣,重新抬頭挺胸,睥睨歐洲。




     而就歷史觀點而言,希特勒固然仍是過大於功,尤其對於許多曾被迫害的國家民族來說,可說是萬惡不赦。但是當時的德國人或多或少成為其幫凶,鼓譟搖旗吶喊,捧之若天神,敬之如皇帝。既得利益者難以放下手中的權力,選擇漠視國社黨的惡行,選擇沉默姑息,所有未曾站出反抗的人,或多或少都成為希特勒魔鬼迫害的幫兇推手。

     人性總是軟弱的,因此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果敢犧牲才顯得可貴。Hans與Sophie樹立的典範,足以為後世表率。




     對了,看了網路上的資料,才知道帝國大毀滅Der Untergang,英雄教育Napola,和本片帝國大審判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 合稱德國終戰三部曲,有機會一定要一睹Der Untergang這部電影啊!!

Shopie Scholl -- Movie Trailer


 


yuliavas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an 13 Sun 2008 21:41
  • Napola

     Napola,也許你對這個名字很陌生,但是,對於老一輩經歷過二次大戰的德國人來說,Napola可能會勾起他們極為複雜的情感。


 

     Napola是當年希特勒所創立的軍事寄宿學校,專門在全國各地挑選優秀的18歲以下,純種日爾曼年輕人,以特殊的軍事訓練,培育納粹帝國未來的軍事領導幹部。

     Friedrich就是這樣一個符合Napola要求的學校,加上他在拳擊上面的特殊才能,使得Napola找上了他,邀他進入。Friedrich出身平凡的工人家庭,雖然父母反對,Friedrich卻嚮往Napola將可以改變他的生活。深夜時分,Friedrich離家而去追求他的錦繡前程。 

     進入Napola之後,Friedrich這才發現,所謂的「錦繡前程」是殘酷而冷血的。在Napola裡面,Friedrich認識了高官之子Albrecht,Albrecht 渾身散發著文人氣息,對於Napola的一切存著懷疑,同時,Albrecht 也深受著身為德國高階軍官父親的壓力。

     沒有人性的訓練,要求他們只聽命行事,即時面對同儕的死活也不該留情。不允許一丁點的懦弱與無助,否則,就是一連串的羞辱和處罰。Friedrich看著同袍的死去,一連串的震撼,讓他眼中的火花漸漸的失去光芒,留下的只有對這個殘酷世界無奈的絕望。

     青春雖然衝動,但那股充滿理想性與純潔性的執著,卻往往是映照出成人世界藏污納垢的力量。而成人又是極度的想要掩飾,強迫年輕純潔的心靈接受,終究也成為一個醜惡的靈魂。有人屈服,而有人選擇死亡或是漂泊,表達最後無聲的譴責與抗議,而死亡和漂泊,卻被認為是懦夫的行為。

     不做抵抗的抵抗,因為自己也知道這只是螳臂擋車而已。不見容於世的理想,只好和自己一起孤獨的死去。

     我後來發現這部片其實有上映過,只是很不熱門。但是其實相當好看,發人深省。個人對於德國人竟能如此反省,拍出這種電影,更是大感敬佩。

Napola -- movie trailer



誰推薦這篇文章

yuliavas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描寫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如何迫害猶太人的電影多不勝數,但卻很少可以用幽默的態度去看待這一切。美麗人生,代表著即使在這殘酷血腥的戰爭集中營裡,仍然可以找到人生的美麗。


     故事的架構並不複雜。年輕又機智幽默的義大利猶太小夥子Guido為了自己的愛情,不顧法西斯政府的高壓統治,勇於追求到了美麗的女孩Dora做妻子,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著,有著自己的書店,過著平凡的生活。

     好景不常,戰爭的煙火不斷的擴大,雖著法西斯主義的擴張,德軍開始在義大利境內無情的迫害著猶太人,一家人因此被關入了集中營。小兒子Giosué和Guido和所有的男人關在一起,日夜做著苦工,而Dora則被關在另外一邊。

     為了不讓兒子Giosué的心靈受到傷害,Guido以玩遊戲的方式告訴他,這一切都是個遊戲,所有這裡的人都是遊戲的參賽者,如果Giosué可以堅持到最後,在這整個遊戲裡面表現的很棒的話,就會得到一部坦克車做為獎賞。即使集中營裡有著種種的磨難,Guido都用著美麗而善良的謊言讓Giosué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結局呢? 結局留給有興趣的看官自己去發掘吧!!



     影片中,堅守著如同片名的信念:「Life is beautiful」,表現著一個父親對於殘酷的現實,卻希望他的孩子,仍然可以有著一個美麗而快樂的童年記憶。整部電影裡,不時穿插的笑鬧如同丑劇般的表演,即便是在這麼一個黑暗恐怖的集中營裡頭。

     Guido的生命張力是絕對震撼人心的,即使他的動作總是這麼的丑角。若非打從心底的熱愛生命,相信這一切都只是一時的陰霾,又怎麼能夠在臉上總是有著那抹燦爛如陽光的笑容,告訴他的小Giosué這一切都只是一個遊戲呢??因為秉持著這樣的信念,Guido小心翼翼的呵護小Giosué的心靈,希望他的心靈可以純真而不受污染。

     Guido的慈父光輝,照亮了Giosué的童年。



     影片沒有直接展示集中營的殘暴和血腥,而用幽默的態度來反映戰爭的殘酷,在笑聲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給予更深層的震撼。生命的美好,即使被一時的黑暗所籠罩,但是相信生命與熱愛生命的人才能看破這一切,將生命的美麗延續下去。

     附帶一提的是,本片的導演Roberto Benigni就在片中飾演Guido,相信這也是Benigni的人生態度,透過這樣的一部電影,表達給所有觀眾的吧!!


Vita è bella, La (英譯: Life is beautiful) movie trailer:





 


誰推薦這篇文章

yuliavas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漂泊的靈魂,要在哪裡停佇才得到平靜? 亦或漂泊就是他永遠的平靜??


     他的名字,是Danny Boodman T.D. Lemon Nineteen Hundred,奇怪而冗長的名字,看起來又毫無意義,因為,他是一個找不到自我的人,被世界忽略的人。父母把他遺棄在船上,即使,他看過無數次那時令人羨慕的美國,對於這個世界來說,他等同不存在。一輩子在海洋上漂盪,孤單無助的靈魂,迷惘的尋找著些什麼,卻又什麼都找不到。
 
     但是,上天賦予了他高超的琴藝天份,無比的即興演奏能力,讓他在這孤單汪洋中,有一個寄託感情的對象,也讓他用音樂說出他想說的話,他想表達的感情。而這是屬於他的,獨一無二。即使人們為他錄製了唱片,他只關心,那時他從船上的窗戶看見了一個令他心儀的女子,用琴鍵彈出他幽幽的愛慕。而當他發現唱片竟然可以重複出他的音樂的時候,他卻崩潰了,因為,那是唯一他以為屬於他的東西,卻可以被無情的複製取代-「I won’t let my music go anywhere without me.」,他毀去了他的唱片。
 
     對他來說,那段音樂代表的是他當下的靈魂,而靈魂怎麼能被複製取代呢?





 
     曾經,他想要踏下這艘船,走上那陸地,在那紐約的港口,當全船的人都看著他,祝賀他,但他走到階梯的一半時,他遲疑了,害怕了。看著高樓林立的紐約,他一臉的confuse,微笑,轉身,他走回船上。「Land is a ship too big for me.」。然而,讓他止步的,不是他看見的,而是他看不見的「In all that sprawling city, there was everything except an end」「Thousands of streets, how could you just choose one? One land, one piece of land to call your own one landscape to look at, and one way to die.」
 
     這是他血淋淋的控訴。沒有盡頭的城市,成千上萬的人們追求成千上萬的目標,沒有盡頭,沒有節制。慾望大口地滿足,需求大量地湧現。走不完的街道,看不盡的商品,聽不完的聲音。結果,城市生活變成比海洋讓人更迷惘、比棄嬰更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佇立在街頭,只想找一個自己存在的意義,都變的如此困難。
 
     一無所有的棄嬰,至少擁有生命的曲調和旋律,他更可以透過鋼琴向每一個帶著夢想的旅客聽眾述說好故事。從這裡,他感覺自己是活的。海洋的隔絕,也才得以使他保有那一份沒有被城市污染的從容優雅、超越功利主義的美感追求,或說他那不切實際的浪漫。

       什麼都有的城市裡,卻讓生命的曲調迅速消逝。繁榮和熱鬧的背後,精神已死,沒有好故事與聽眾。與其渾噩的活著,他選擇寂寞孤單的跟著船死去,因為當他的理想國毀滅,這世界也沒有容許他美麗夢想的空間。

     海上鋼琴師,有點像是西洋版的大觀園。紅樓夢裡的大觀園,原本也是個與世隔絕,純潔無瑕的世界。然而,外界的混濁,終究是污染了這個大觀園,讓他從裡面支離破碎的瓦解,訴說著純潔的夢想,總是脆弱而無助的被無情摧毀。也讓我想起來之前的天空蕃薯藤部落格事件。有多少人以為部落格是屬於自己夢想世界的一鄅,而這個美麗的夢想又是怎麼樣的被現實的企業整併而打醒??

     我願世界上存著一個美麗的盒子,容我保存我不切實際的浪漫主義,容我在裡面偷偷的想著,撒哈拉的星星,是我頸上的項鍊。

Legend of 1900 - Movie trailer



誰推薦這篇文章

yuliavas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當傳統束縛你的價值,你怎麼面對?



     紐西蘭的毛利人相信,祖先是划著獨木舟來到這片土地,而且在途中,曾經翻船,是由鯨魚載著他們而上岸。因此,鯨魚在毛利人的傳統裡,象徵著他們部族的spirit。

     Paikea的爺爺,是毛利人的酋長。Paikea的母親,在生弟弟的時候去世,遺憾的是弟弟也因此夭折。父親因此離開部落,將Paikea留給祖父母扶養。Paikea深深愛著祖父母,也近乎崇拜祖父,認為自己可以繼承祖父的光榮。然而,受到傳統重男輕女的影響,祖父雖然疼愛Paikea,卻始終認為Paikea的女孩身分不能夠繼承酋長的位子,因此轉而打算從村裡的男孩們挑出酋長候選人。

     Paikea是那麼的愛爺爺,她想要爺爺以她為榮,同時,她也不想要這個家族的光榮就因為沒有男孩必須易主。她看見,村裡的男孩,其實沒有一個有資格作為酋長,而她知道自己可以。

     傳統的束縛,讓Paikea和祖父起了衝突,Paikea必須鼓足勇氣,面對祖父的反對於責難,挑戰毛利人千年的傳統。

     這部片讓我想起了我從小到大和父母的爭執。我一直都不是個乖巧的女孩,每個階段,某種程度上,我的確讓我父母傷透了腦筋。在爭執的當下,也的確總是臉紅脖子粗,兩敗俱傷;但是看完這部片子,卻突然讓我想到,當我的父母已經用這樣的想法生活了五十來年之後,他們還有可能改變嗎?很多事情,已經深深的植在他們的觀念裡,如果我硬要連根拔起,是不是他們的價值觀也因此而崩潰,所以某種程度上他們也拼命的在保護他們所相信的,他們所認為是對的的東西。

     這樣的狀況下,能做的好像也只有盡力的去找到平衡點,才能將傷害減到最低,只是,平衡點總是不穩的,一不小心,就會離開那個平衡位置,搖搖晃晃。

     Paikea畢竟是幸運的,因為某種程度的「奇蹟」,她讓祖父改變了想法,證明自己的價值和天命。但是在我們這些平凡小民的生活裡,這些衝突似乎不會這麼順利的解決,而總要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爭執,因為對與錯,在傳統與現代的分界裡,找不到一個好的方程式定義。而爭執,太容易讓出發點變成了傷害而不是愛,最終呢?兩敗俱傷是最平常的結局,我想。即使某種程度的靠著「奇蹟」解決問題,Paikea從頭到尾的出發點沒有變過,沒有因為祖父的責難而改變,沒有因為祖父的不諒解而動搖,那就是「愛」。

     也許我們真正該學的,是如何在有衝突的時候,仍然記得自己當初的出發點,那麼,或許兩邊都不會再那麼傷痕累累。鯨騎士看完,讓我充滿了思考與反省,還有,嘗試著跳脫二元思考的框框。

Whale rider -- movie trailer


誰推薦這篇文章

yuliavas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不小心掉到無人煙的加拿大北部,沒有通訊,沒有補給,會對你的人生觀產生什麼衝擊?


     Charlie是一個二次大戰的飛官,戰爭結束以後在空運公司當駕駛員,吊兒啷噹的他,整天也只過著胡混的日子,直到有一次飛到極地送貨的時後,拗不過當地愛斯基摩人的懇求,加上他們拿了象牙作為回報,只求Charlie可以帶著他們的女兒(或妹妹?) Kanalaq去看醫生,因為她得了很嚴重的肺病。

      Charlie看在象牙的份上,答應了,但是在回程的途中,卻因為飛機出了意外,不得不迫降在渺無人煙的加拿大北部。然而,對於極地生活完全一無所知的Charlie,自然沒有在極圈生存的能力,而看來病重而柔弱的女孩Kanalaq卻成為了他唯一的朋友和求生的嚮導。一開始,Charlie甚至不相信這個女孩比他知道怎麼生存,Charlie試著想要自己穿越暴風雪去求援,最後當然是不支倒地,還被Kanalaq給救了。Kanalaq打獵、捕魚、生火,甚至用打來的獵物縫製毛衣和毛鞋給兩人禦寒。這時,Charlie開始從心底敬重起了,這個他原本以為是「savage」的女孩。

     當然,Kanalaq的肺病是經不起這樣的勞累的,終於在這雪園裡,結束了生命,而Charlie用了她族裡的傳統埋葬方式,埋葬了她,繼續在這茫茫雪原裡,前進。



     片子給人的震撼之處,絕不是極地兩人一次一次又死裡逃生,最後還發展出什麼動人愛情故事的老梗,而是片中主角的心境轉換。一開始的Charlie,也只是因為珍貴的象牙,才答應帶Kanalaq去醫院,剛發生事故的時後,兩人根本無法溝通,Charlie也多少抱著嗤之以鼻的態度看著Kanalaq的行為。唯有在他領略了愛斯基摩人真正的生活處境之後,他開始了解並尊重著,他們的生存之道。

    這是不是也是我們常常犯的錯呢?

    我們以為,我們的生活是最好的,方式是對的,可是,對於別的文化,我們能不能同等的尊重? 我記得當我說出,白俄羅斯沒有電鍋的時候,很多同事們第一個反應就是,「會不會太落後了啊?!」,但是是否應該更深切的想想,電鍋,是他們需要的嗎? 不是。所以沒有電鍋可以代表什麼嗎? 不能。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我很不喜歡用「進步」或「落後」來形容一個國家,因為,什麼是進步? 什麼是落後? 有高樓大廈叫做進步? 住在茅屋裡就叫做落後嗎? 也許有的文化裡根本不需要高樓大廈和百貨公司。我比較喜歡用,這個國家的人民過的快不快樂,來形容。

     片頭一開始,一個喝醉的愛斯基摩人在酒吧裡對Charlie說「Hi, brother....」,那時Charlie說「I ain't your brother」,但是,在最後Kanalaq臨死之前,她對Charlie說「walk well, my brother」。Kanalaq帶給Charlie一個新的生命,一個新的生活態度。當Charlie為Kanalaq建造墳墓的時候,似乎也象徵著過去那個不懂得尊重生活的他已死。

     用不同的方式生活,但我們還是兄弟。

     附帶一提,飾演Charlie的演員Barry Pepper是我個人很喜歡的演員,覺得他演技不錯,且以我的審美觀來說他是很帥的那型 :P,他還過演一些我覺得很棒的片子像是25 hours、Saving private Ryan等等。遺憾的是我沒在youtube上面找到預告片,這支片子是直接發行DVD的,所以只能請有興趣的朋友自己去找找囉~~!!
誰推薦這篇文章

yuliavas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兩天忙著寫一份公司的報告,所以沒什麼時間上來部落格,對來到我部落格的客人們真是不好意思!! 好了,閒話少提,今天來分享一部很可愛又很發人深省的伊朗電影:天堂的孩子。


     阿里把妹妹唯一的一雙鞋子弄丟了!! 家裡窮苦的阿里,不敢告訴父母,只好拜託妹妹不要說,然後可愛的小兄妹倆因為一個上上午班,一個上下午班,於是就約定好,每天中午在橋下換鞋子穿。哥哥的鞋子,妹妹穿起來當然是太大了,而兩人為要穿到鞋子,上下午班的那個總是遲到。終於有一天,妹妹發現了自己的鞋子在同校的一個小女孩腳上,原本打算要把鞋子拿回來的兄妹,卻發現這個小女孩的處境比他們還可憐,只好打消了念頭。終於,阿里看見了一個跑步比賽,贏得第三名的人,就可以獲贈一雙運動鞋,阿里好想贏,但是他只想要當第三名,他只想要給妹妹一雙新鞋子....

     我想,在台灣,尤其是生活環境還過得去,能夠搞個部落格在這邊說些五四三的我們,可能很難想像這樣的生活吧? 而讓人最印象深刻的,是兄妹看見比他們更可憐的小女孩穿著妹妹的鞋子,他們就打消了念頭。我不知道有多少台灣教育下的兒童可以做到這一點。不要說什麼,我捫心自問七歲的自己,會不會就這樣把鞋子白白送人,自己每天還拼著上課遲到被老師罵跟哥哥換鞋子穿呢? 我還真不覺得我會有這種胸襟。我們的教育裡,似乎很少告訴我們,在享受快樂的時候,要想到還有人在為了生存而掙扎,似乎很少告訴我們「知足」。我們的教育裡,強調的是,要好好讀書,考上好學校,才有好工作,才有好生活。然而,看到一對小兄妹,為了鞋子要每天互相趕著換鞋,看了別人的困難處境還懂得知道自己的生活沒有那麼糟的時候,是不是我們也該想想我們其實已經有多幸運?

     許多人的不知足,是因為這個社會給予太多「等級」,人們要比誰住在豪宅區,誰家裡比較大,誰開的車比較貴,誰的工作薪水比較好,好像符合了這些資格,就可以被「qualify」成,你是一個成功的人! 於是,太多的人爭先恐後,就怕自己過不了這個qualify的考試,卻忘了,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生活的圓滿,變成是得到大家認為應該要擁有的,而這個東西,真的是這個仁心裡想要的,也需要的嗎? 我很懷疑這個答案。

     即使我自己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做到無欲則剛,我卻仍然發現自己還是在某些地方被這可笑的社會「典範」所制約著。

     阿里最後贏了,而且贏了第一名,他哭著看著自己的獎盃,貪婪的望著那第三名的人可以得到的鞋子,他真的只想要鞋子。

     我突然懷念起了,那個只想要一本新的筆記本可以去上學的,純真的幼稚園的自己。

     The children of heaven -- movie trailer (找不到英文或中文版的,只有日文版的,將就一下吧! 不過youtube上面有人把這部電影分成10個檔案上傳,有興趣的可以去看嚕!)


誰推薦這篇文章

yuliavas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流浪的目的是找到自我,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的,我想。


     兩個讀醫學院的學生,Che Guevara和Alberto放下了一切,騎上一部破破的舊摩托車,從阿根廷,打算一路往北騎,騎到美國去。這一路,超過一萬三千公里,有高山,有平原,不過大部分的時候沒有柏油路,取而代之的是泥濘和深雪。

     載著家人的祝福,與情人的承諾,踏上了旅途。一路上有趣的事情,溫暖了兩個大男生的心。樂天浪漫的兩人,即使盤纏花光了仍然怡然自得,但是隨著旅途的延續,漸漸的他們也體驗了這塊土地五百年來遭受帝國主義的侵襲、階級對立、貧富差距,在兩人的心中衝擊著。當Che Guevara看見痲瘋的病人,被隔離在島上,像是已經宣判他們的死刑,世人拿污穢的眼光看著他們。Che Guevara採取的一個行動展現他對這些痲瘋病人的支持。在所有的人們都阻止他乘船上島的時候,Che Guevara乾脆脫了上衣,游泳過去,年紀輕輕的Che Guevara,已經展現了革命鬥士的本色。
 
     旅行對於生命的意義,在Che Guevara的身上,有了最深刻的印證。
 
     我無意批評什麼,不過對我來說,自從我有旅遊自主權而來,我就不喜歡住在很高級的飯店裡,或者是跟團出遊這種東西。我以前不懂,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能帶給人們什麼樣深刻的思考,然而,我不得不說,當你離開你所以為的理所當然,看到的世界,是廣闊而多樣的。
 
如果可以,有一次放任自己去做一件覺得很瘋狂的事情吧。
如果可以,給自己一次恣意妄為的機會吧。
如果可以,有一次拋開別人的眼光吧。
 
     我不知道現在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活著想要什麼,其實我也還在摸索。我們都被制式教育養成了一種習慣,讀書、工作、結婚、買車、買房、生小孩。這些我都可以同意,但我想,這只是這千千萬萬的人們中,一種生活的template,可是,template應該有別種的…而這別種生活也應該是要被尊重的。很多人不敢去追求,原因之一是我們的教育讓我們不懂得尊重別種生活模式,多少人的心裡,其實還想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想法在?!
 
     我無意挑戰當今社會的價值觀,只是,請看一看這部電影,想想自己的生活,讓自己大膽的自由旅行一次,體驗一次以天為蓋地為廬的胸襟,再回首看看,人生,可以多遼闊。
 
Diarios de motocicleta – movie trailer



yuliavas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介紹了法國小品電影蝴蝶,今天來介紹一部德國電影,再見列寧。



     如果今天你是一個超激進的台獨份子,一覺起來,你卻發現大陸統一了台灣,那麼你會怎麼面對這個世界的一切??


     Alex的父親從東德投奔到了西德,一去不回,母親從此恨透了資本主義,成為忠貞不二的東德黨員。Alex漸漸長大了,和所有叛逆的年輕人一樣,嚮往著自由的西德。當母親眼見Alex參與抗議東德政府的遊行,母親驚訝的心臟病發而昏迷了。這一睡,八個月過去了,德國卻在這八個月裡歷經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柏林圍牆倒了、東西德合併了、資本主義征服共產主義了.....
 
     沒想到,母親醒來了。醫生告訴Alex,母親不能受到刺激,於是Alex只好試著重塑八個月前的東德生活。Alex和姊姊找出以前穿的舊衣服、把家裡貼上舊壁紙、把早已丟到儲藏室的舊家具拿出來擺回完原位。找出舊報紙、試著去兌換東德用的錢幣、尋找母親愛吃的酸黃瓜裝到以前的罐子裡、甚至和朋友錄製假新聞播放給母親看。Alex想要慢慢的讓母親接受世界已經變天的事實,同時也發現了資本主義的無孔不入。
 
    母親按捺不住好奇,出門卻看見了她敬愛的列寧銅像被砸毀,可口可樂的招牌大辣辣的懸掛,所有她熟悉的一切都消失了。母親靜靜的回到家裡,躺在床上告訴她的子女,其實她沒有對東德忠貞不二,那只是她為了在共產主義下求生存不得不選擇的態度。為了保護子女,她讓子女活在她的謊言態度下;為了體諒母親,子女也選擇讓母親活在他們編排的戲碼裡。這一切是感人的,卻也是諷刺而無奈的。最後,Alex將母親的骨灰灑向天空,似乎代表的謊言的結束,也象徵著東德生活徹底的消失。
 
     這部電影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描述了集權制度下的人民像過著用謊言包裝的生活。用政府過濾外來的訊息、用美化的共產主義文宣教育人民,縱使謊言一再地受到考驗,母親的心底深處仍然相信著,這是我所習慣的東德。也許這就是自由國度和集權制度的不同吧!? 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相信的,而不是相信別人企圖讓你相信的。
 
     再見列寧,讓你會心一笑,又不失深刻反省的好片!!!

Goodbye, Lenin -- movie trailer


yuliavas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當頑固的老爺爺碰上天真的小女孩,會有什麼結果??


麗莎是一個八歲的小女孩,沒有爸爸,只有一個年輕的小媽媽。
麗莎的好奇心比大象還要大,麗莎一點都不害怕陌生人。

今天中午,媽媽又忘記來接她放學
她溜進古怪爺爺的家裡
古怪爺爺的家裡有好多好多蝴蝶標本,還有養殖的蝴蝶

古怪爺爺說他要去尋找伊莎貝爾,那是全歐洲最稀有最特別的蝴蝶
麗莎偷偷的上了古怪爺爺的車
跟著古怪爺爺去找伊莎貝爾

翻過山嶺,走過草原,麗莎累了,麗莎不想繼續走了,麗莎要賴皮
麗沙看到滿天飛舞的蝴蝶
可是沒有找到伊莎貝爾

最後回到家了,卻在家裡的旁邊院子發現了伊莎貝爾
古怪爺爺問著
麗莎,妳的媽媽叫什麼名字??
「我的媽媽叫做伊莎貝爾。」

     這是一部法國的小品電影,故事就是上面那樣,充滿了天真的童語。麗莎的天真童語,漸漸融化古怪爺爺的心防,相信這個世界上的還有純真,還有比尋找蝴蝶更可愛的事情。麗莎原本以為媽媽不愛她,卻在最後知道了媽媽還是很愛她很擔心她,我們都以為尋找的夢想在遠方,而最後卻發現我們尋尋覓覓的東西,原來就在我們的身邊。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是這樣的吧。

下面的歌曲,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曲,歌詞非常可愛!


「為什麼雞會下蛋?」
- 為了蛋都變成小雞。
「為什麼情侶們要親吻?」
- 是為了鴿子們咕咕叫。
「為什麼漂亮的花會凋謝?」
- 因為那是遊戲的一部分。
「為什麼會有魔鬼又會有上帝?」
是為了讓好奇的人有話可說。
「為什麼木頭會在火裡燃燒?」
- 是為了我們象毛毯一樣的暖。
「為什麼大海會有低潮?」
- 是為了讓人們說:「再來點」.
「為什麼太陽會消失?」
- 為了地球另一邊的裝飾。
「為什麼會有魔鬼又會有上帝?」
是為了讓好奇的人有話可說。
「為什麼狼要吃小羊?」
- 因為他們也要吃東西。
「為什麼是烏龜和兔子跑?」
- 因為光跑沒什麼用.
「為什麼天使會有翅膀?」
- 為了讓我們相信有聖誕老人。
「為什麼會有魔鬼又會有上帝?」
是為了讓好奇的人有話可說。
你喜歡我們的旅行嗎?
- 非常喜歡.
我們看到了很多漂亮的東西,不是嗎?
- 可惜我沒能看到蟋蟀。
為什麼是蟋蟀?
- 還有蜻蜓。
嗯,也許下一次吧。
我能問你點事情嗎?
- 又有什麼事?
我們繼續,不過由你來唱?
- 絕對不可以。
來吧。
- 不,不,不。
這是最後一段了。
- 你是不是有點得寸進尺了呢?
為什麼我們的心會「滴答」?
- 因為雨會發出「淅瀝」聲。
為什麼時間會跑得這麼快?
- 是風把它都吹跑了。
為什麼你要我握著你的手?
- 因為和你在一起,我感覺很溫暖。
「為什麼會有魔鬼又會有上帝?」
是為了讓好奇的人有話可說。

誰推薦這篇文章

yuliavas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向來喜歡一些非熱門上映的片子,因為很多小眾電影對我來說更有吸引力。像這部Requiem for a dream,就是一部非常有震撼力的片子,非常!!



     這部片子的主軸,刻畫了社會一角的小人物,如何因為想要追求一個平凡卻真實的夢,最後卻不知不覺的走上了不歸路。

     Sara,一個兒子長大搬出住,丈夫已逝,獨居的母親,因為孤單寂寞,只能寄託再電視的綜藝節目上。直到某次接到了一通電話通知她即將可以上到這個綜藝節目,她開始希望能夠瘦下來,好穿上當年兒子畢業典禮時所穿的紅洋裝。但是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加上身體機能使她遲遲無法達到瘦身的目的,終於她求助於蒙古大夫而大夫卻給了她毒品,她瘦下來了,卻也漸漸染上毒癮而不自知。

     Harry,Sara的兒子,想要靠著自己賺錢,讓母親快樂,讓女友得以開店,卻開始運送毒品維生,最後自己也染上毒癮,同時被警察追緝,入了監獄。

     Marion,Harry的女友,醉心於服裝設計,夢想是開一間服飾店,卻和Harry一樣染上毒癮,同時也沉迷於Harry用毒品賺錢的掏金夢。

     時日過去,Sara開始產生幻覺,精神狀況進入不正常的狀況;Harry被逮捕入獄,同時手臂上也因為重複注射毒品而產生潰爛;Marion敵不過經濟的短缺和毒癮發作的痛苦,開始以身體賺錢。這一切都是這麼的無可奈何,這麼的現實,也這麼的殘忍。

     在最後的畫面裡,Sara被施以電療,用電擊的方式嘗試刺激她的大腦神經;Harry的左手被截肢;Marion在下海當眾表演媾和畫面賺錢......這一幕一幕反覆的衝擊著衝擊著.....

     這世界是多麼的殘忍和現實? 只是一個變瘦的願望,只是一個開服飾店的夢想,只是一個想讓家人有好一點的日子過的想法,這些都只是一些平凡的人們想要的平凡的夢而已,卻要付出如此慘痛的代價,而最後,三人不約而同的蜷曲著,似乎告訴著我們,這灰暗的冬天,蟄伏的萬物,連生命都該休息.....

    看完這部片子,當晚無法入眠,甚至感到心情沉重的喝起VODKA來,我只能說,我感恩我現在能擁有的生活,而我也了解到,這現實的殘酷,有多麼的令人斷腸。這部片子的音樂,也充滿了濃濃的沉重,我想,所有不知足現狀的人們,都該看一看這部片,重新省思生命。

Requiem for a dream -- movie trailer


yuliavas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是一個關於登山的真實故事,我相信在登山界這個故事赫赫有名,不過在電影界來說,這部應該算是小眾電影,可能很多人沒看過也沒聽過(在台灣好像沒有在劇院上映,而是直接出DVD的樣子...),今天就來介紹一下。


      這是一部紀錄片。講述的是1985年,兩個登山好手--Simon Yates和Joe Simpson打算征服祕魯最難以攀越的Siula Grande,並且他們打算從西側攀爬,而這是當時還沒有人走過的路線,目標高度--21000 ft, 換算過來是6400公尺左右。對於登山者來說,爬一座沒有人爬過的高山,或是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就是一種紀錄和成就吧。Simon和Joe,兩個當年二十幾歲,正值冒險犯難,打造人生了無遺憾的黃金期,踏上這條充滿未知數的旅途。Richard,一個自由旅行家,則被他們邀請加入作為他們山下基地帳棚的聯絡者。

     登山往上,的確是刺激而危險的。白雪覆蓋著大地,其實你並不知道你到底走在一個什麼樣的地形之上,沒有直昇機救援,沒有任何first aid,這場攀登沒有回頭的空間,沒有犯錯的機會。這輛天的攀爬,是在一個近乎垂直的山壁上..."we were climbing ourselves into a trap" ,是的,trap,只能向前了....no space for retreat.

    攻頂三天,壯舉完成,整個祕魯在他們的腳下,而他們也創造了紀錄,走過一條沒人爬過的路線。轉身下山,而考驗才要開始。80%的山難都發生在下山的時候,而不是上山。他們原本打算走北稜線下山,照理說,這是一條很好下山的路線,但是在天氣有點變壞的狀況下,他們越走越偏,也越來越難以前進,風雪漸大....他們竟迷路了!!

     努力尋找山稜線,應該是現在的首要目標,但是Joe卻在這中間過程中,摔斷了腿!!! 在幾千公尺高的山上啊,風雪交加,這跟宣判死刑沒有什麼兩樣了吧?! Simon看著Joe,他知道可以選擇放下Joe一個人,因為兩個人死不如一個人活著下山,但是他沒有,他選擇了用drop down的方式,一點一點的把Joe往下搬運。壞事不獨來,偏生在中間一次lower down的過程中,Joe懸空了! 他無法站立解開繩子讓Simon得以往下走,在奮鬥了幾個小時之後,Simon終於決定切斷繩子,獨自下山。

     在下面的故事,我不說了,留給各位看倌自己去看嚕!!

     只是,在這些情況下,你會怎麼選擇? 當你的同伴在6000公尺高的山上摔斷了腿,你會撇下他而離去,還是留下來奮鬥?? 我是說,誠實的回答。當你的同伴在繩索那端,你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只能枯坐在暴風雪中數個小時,你會割斷繩子嗎? 你有辦法割斷那繩子嗎? 如果是你在6000公尺的高山摔斷了腿,最後又跟同伴分離,你可以靠著意志力和信念掙扎的找出生路嗎? 看完這部電影,而對生命更有體認。Touching the Void, Touching your Heart. 五顆星大力推薦。 

yuliavas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